冯梦龙的另类“警世通言”

浏览次数:2026发布时间:2016-01-12

“大头兵”动漫供图

当年我决心离开中央机关到基层工作时,不少朋友对此不理解。古时候“十年寒窗,一举成名”,中个进士,谋个职务,千里万里他都去。像写《三言》的冯梦龙到福建寿宁任知县时都60岁了。那时候怎么去的寿宁?万重山啊!我们现在还不如古时候的士大夫?

――习近平

冯梦龙(1574-1646)为“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”,少时受经问道、博学多识,后文学成就颇丰,一生留下的作品有2000多万字,尤以“三言”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最为著称,被誉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先驱、通俗文学泰斗。而他的仕途却不顺利,直到57岁才补为岁贡,58岁就任丹徒县训导,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。

按常理,此时的冯梦龙早已过了干事业的黄金时期,况且背井离乡,千里迢迢,来到一个“地僻人难到,山多云易生”的贫穷小县为官,当几年明哲保身的“太平官”就不错了。但冯梦龙却不然,他是怀抱“三言”中所抒发的理想而来的,容不得苟且偷生、碌碌无为,凭着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品官德干出了一番令人称道的业绩。在寿宁知县的四年任期中,他留下了“政简刑清、首尚文学、遇民以恩、待士有礼”的美名,至今仍被视为寿宁的一张名片。

纵观冯梦龙的为官之道,可用“勤、公、实、廉”四个字概括,也可以说是“四重境界”。

第一重境界:勤政为民。有道是“一勤天下无难事”。冯梦龙的勤政,从《寿宁待志》中可见一斑:他“早起坐堂皇,理钱谷,簿册书一刻可了”;“计闽中五十七邑令之闲,无逾先生”,“政平讼理,又超于五十七邑之殿最也”;公余时间,还不忘“山城公署喜清闲,戏把新词信手编”的雅兴,可谓知县本色是文人。

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,他不满足于坐堂问政、公文理事,而是深入调查研究,广泛收集寿宁的政治、经济、风土、人文等资料,悉心体察民情民意,深入了解民众之需之盼,并一一记录在案。在调查研究中,他尤为关注农业生产,针对存在的问题,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。如种田:“寿凿石为田,高高下下,稍有沙土,无不立禾。计苗为亩,不可丈量”;如水利:“大抵田滋于水,水脉通塞,而田之肥瘠随之,然或高下而燥湿相反,或连圩而润涸顿殊,此当问之老农耳”;如施肥:“冬月,烧山取灰,故随处有灰厂。或恐伤竹木,扫草叶即于厂内煨之,屡至延烧,不可不戒”。

同时,他还十分关注社会治安,组织民众抗击倭寇和匪患。上任之初,他发现寿宁原先兵壮名额200名,以后逐渐裁减为100名,又被分派各种杂务,“虽谓之无兵可也”,由于粮饷不足,“兵壮素不娴武。”为此,冯梦龙亲自抓兵壮训练,“月必亲试,严其赏罚,人知自奋。”一个封建社会的下层官吏,能如此注重调查研究,体察社情民情,并身体力行,逐一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,实属难能可贵。

第二重境界:秉公办事。古人云:“王者至公无私,故能服天下之心。”冯梦龙正是这样一个心底无私让百姓信服的人。冯梦龙的“公”,一方面体现在他体察民情,为民做主。作为封建社会的县令,冯梦龙必须向本县黎民征收朝廷下达的赋税钱粮,足额上缴国库。在古代“盛世”和正常年景下,一个县官只要不变相从中渔利,在百姓看来就是一个好官了。而冯梦龙偏偏处于明代末世,各种社会矛盾激化,朝廷开支激增,百姓赋税加重。对此,冯梦龙内心十分痛苦。他在《寿宁待志》中写道:所能做的只是“今将万历二十年后加裁之数详细著于后,使览者知寿民之艰与寿令之苦,冀当路稍垂怜于万一云”。他不但体恤民艰而敢于报实情,还拎着乌纱帽斗胆向上陈言,力争从每年赋税中留存一些。如逢灾年,对一时无法缴纳钱粮的,从留存的赋税中垫支,使其能渡过难关。

冯梦龙的“公”,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公正断案,政简刑清。冯梦龙上任之初,面临着严峻的治安形势,有的山民“不知法律,以气相食,凌弱蔑寡,习为固然”。因此,不但留下了一些积案,让违法者逍遥法外,新案也时有发生。为扭转社会治安的被动局面,冯梦龙加大了对案件的查处力度,有案必查,犯法必惩,秉公办案,不留悬案。其中“三望洋断案”、“断鸡案”、“断牛案”等,都是公道办案的典型案例,至今为当地人所称道。

这断牛案说的是上村下村两牛相斗,一死一伤,两村就赔与不赔闹起群体纠纷,对簿公堂。冯梦龙待双方陈述完毕之后,挥毫写下了闻名后世的十六字判词:“两牛相角,一死一伤,伤牛同医,死牛同餐。”从此两村相安无事。

同时,冯梦龙还积极秉持和推行无讼理念。“世人惟不平则鸣,圣人以无讼为贵”。冯梦龙察隐情于秋毫,访案情于实地,摸索出一套“教化防讼、化事息讼、明察听讼、量情决讼”的有效做法,对轻微犯罪往往“怜贫量断”,从轻处罚,给其改过的机会;对横行乡里、为非作歹者则“亲往索之”,严惩不贷。

第三重境界:以实为本。“余生平做事不求名而求实”,“大事小事,俱用全力;有事无事,俱抱苦心。”冯梦龙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但凡做事,他都坚持出实招、求实效,不图虚名,不搞花架子。他在主政寿宁的四年里,究竟在任上干了多少事,又干成了多少事,因为年代久远,今天的人们无法一一厘清,但在官方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里,以下这些事有口皆碑――筑城墙、立谯楼、修县仓、复东坝、兴文重教、施行轻赋、训练兵壮、明断疑案、消除虎患、禁溺女婴、采风修志等。这里列举消除虎患和禁溺女婴两件事。

先说消除虎患。据《寿宁县志》载:“嘉靖二十三年,群虎往来七都地方,行旅艰难,时或逾东西二涧入城,损伤人畜。”冯梦龙到任时,西门城楼塌毁已久,山上的老虎时常夜入城内,叼走猪犬,伤害人畜,闾井士民谈虎色变。为了消除虎患,给百姓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,他有针对性地采取筑城楼防虎和掘阱伏虎等举措,自此,治下虎患逐渐减少,乡亲们敲锣打鼓给县衙送来一块功德匾。

再说禁溺女婴。闽东古为蛮荒之地,民风尚不开化,自古以来重男轻女,溺毙女婴的事时有发生。于是,他亲自撰写《禁溺女告示》,不但广为张贴,而且亲自带人深入家家户户作宣传。盖因冯梦龙决心之大,赏罚之明,不久,溺女之风得以禁绝。

第四重境界:清廉自守。欧阳修《廉耻论》指出,公正清廉,乃“士君子之大节”,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质。冯梦龙在寿宁县令任上,严格以“卑职人微言轻,但能自律,安能律人”自警。他深感“寿令之苦”,不仅是因为寿宁穷,也因为他把为官当作一件苦差事,甘愿吃苦受累,过着淡泊清贫的生活。不仅如此,他还把自己本就不多的薪俸捐出来为民做好事。重修学宫缺少大木,他得知有人出售,“捐俸代输,伐其木”;百姓无钱买药,他“捐俸施药”;兴修关圣庙,他又“少佐俸资”。

冯梦龙的廉洁品格和高尚情怀,还体现在他为“戴清亭”写的诗句上:“老梅标冷趣,我与尔同清。”“戴清亭”为冯梦龙的前辈戴镗知县所造,此人为官清廉,冯梦龙与之神交久矣,决意要做一个像戴知县那样清明廉洁的良吏。后人有学者到寿宁考察,曾赋诗道:“三言世上流传遍,万口交称眼识高。四载寿宁留政绩,先生岂独是文豪。”这是对冯梦龙公正、全面的评价。

“郡县治,天下安”。我国实行郡县制两千多年来,无论行政区划怎么调整,县一级都是最稳定的,县官都是最要紧的。明代海瑞在《令箴》中说:“官之至难者,令也”。也就是说,最难做的官是县官。“些小吾曹州县吏”,县官不大,压力山大,责任重大。面对压力和责任,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县官?冯梦龙用行动为我们留下了另类“警世通言”――要有责任担当,要有爱民情怀,要有实干精神,要有为官之德。习近平同志曾说过:“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‘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’,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,说得过去吗?”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,吸收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,学习借鉴冯梦龙的为官之道,应该是一件颇有裨益的事情。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 作者:向贤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