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不由径

浏览次数:33发布时间:2022-05-26

      “行不由径”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: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,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。子游回答,“有澹台灭明者,行不由径,非公事,未尝至于偃之室也。”意思是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,走路不抄近道,不是公事他从不到我的房间里来。径,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“步道也”,本义是小路,这里引申为邪路。行不由径指从来不走邪路,比喻行动正大光明。

  子游说的没错,澹台灭明就是一个做事守规矩,不走“捷径”的人。史料记载:澹台灭明,字子羽,是东周时期鲁国人。他曾拜孔子为师,但因长相丑陋,受到孔子冷遇。但他信奉孔子学说,勤于修身,严于律己,处事踏实端正。到吴国讲学时,其才德吸引门徒达300之众,“名施乎诸侯”,位列孔门七十二贤。后来,孔子知道了,感慨说:“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

  行不由径或许走得慢了点,但一定走得稳、走得远,终有所获。而投机取巧抄近路,这个近路往往就是邪路,不但达不到目的,反而事与愿违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唐开元六年,有个吏部主事向宋璟转呈了一篇题为《良宰论》的文章,并夸奖其作者范知璇学富五车,才堪重用。宋璟认真阅读,发现文章遣词华美,说理有条不紊,但读到最后却没有擢用。原来,范知璇知道宋璟看重名声,便在文中粉饰太平,对宋璟曲意吹捧。这种小聪明被正直的宋璟一眼看穿,批曰:“颇涉佞谀”“岂宜偷合苟容!文章若高,自宜从选举求试,不可别奏。”意思是:此人颇有阿谀讨好之嫌。怎么能靠苟且迎合以求容身呢!文章真好的话,不如去参加科举考试吧!

  古谚云:“巧诈不如拙诚。”巧诈是虚伪,耍小聪明玩弄技巧,而拙诚是老实,不欺人亦不自欺,更容易收获信任。行不由径就是一种拙诚,老老实实走正道,最终会胜过投机取巧走捷径。《新唐书》记载:唐玄宗在东都时,曾在五凤楼下设宴,命令周边县令、刺史都来进献歌舞。为了显政绩、求封赏,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人,披挂着锦绣,表演得十分浮华。而鲁山县令元德秀不愿劳民伤财,只带了乐工几十个,联袂唱了一首他自己创作的《于蔿于》歌。玄宗听后,称赞元德秀说:“唱的都是贤人之言呀!”接着又说:“恐怕河内府的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吧?”结果,想靠做秀取宠讨巧的河内太守反而被罢免。

  曾国藩有云:“天道忌巧”,其中心意思与行不由径一致,都是强调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,出实招、下实功、求实效。“草鞋书记”杨善洲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以后,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,回到家乡云南大亮山植树造林。这让很多人不理解,妻子劝他:“那么大年纪了,树长成材你怕见不到了。在家里动动嘴吧。”杨善洲不为所动,辛勤耕耘22载,绿了荒山,白了头发,泽被了一方百姓。

  行不由径是脚踏实地、正道直行,处事不留“暗门”,不开“后门”。谢觉哉一生廉洁奉公,对孩子同样要求严格。他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,嘱咐他们不要只想着找个闲差度日。那种“想出去依靠人”、靠关系、搞特殊的观念是封建社会的错误观念……在他的言传身教下,子女们自食其力,无人求官、无人经商,而皆有所成。

  行不由径走大道,在有些人看来好像笨了点、苦了点,但大道是光明的,会越走越宽。投机取巧走捷径,妄想快一点,结果却是“欲速则不达”。诚如哲学家培根所言:“人生如同道路。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。”当两条路摆在眼前时,每一个人都当思之、鉴之、慎之。(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)